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齐抓共管部门联动!新桥镇开展育新菜场“三合一”场所整治行动
发布时间:2024.02.26 来源: 新闻中心

  为贯彻落实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会议精神,全力做好岁末年初消防安全工作。1月4日,新桥镇应急管理中心联合集镇区管委会、新桥派出所、新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对育新菜场商铺开展“三合一”场所联合整治行动。

  此次“三合一”联合整治共计检查19家,收缴床铺7张,液化气瓶2只,清退住宿人员8人。

  同时,新桥镇应急管理中心将继续做好“回头看”工作,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筑牢辖区公共安全防线,营造平安、祥和的氛围。

  “三合一”场所是指 住宿与生产、仓储、经 营一种或一种以上 使用功能违章 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 的建筑。该同一建筑空间可以是一独立建筑或一建筑中的一部分, 且住宿与其他使用功能之间未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 。 (蓝字部分必须同时满足)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三合一”场所是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三种当中的任意两种同时存在,即空间数量加起来共三种(如:住宿+生产+仓储、住宿+生产+经营、住宿+仓储+经营),才叫“三合一”场所,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因此在他们的认知中还存在所谓的“二合一”场所(如:住宿+生产、住宿+仓储、住宿+经营)或“四合一”场所(住宿+生产+仓储+经营)的错误概念。事实上没有“二合一”场所或“四合一”场所这些概念,上述所有情况都统称为 “三合一”场所 。

  按照“三合一”场所的定义,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功能违章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建筑,即“住宿+生产、住宿+仓储、住宿+经营、住宿+生产+仓储、住宿+生产+经营、住宿+仓储+经营、住宿+生产+仓储+经营”这一些状况都属于“三合一”场所。“三合一”场所当中的“三”指的不是空间数量加起来共三种,而是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这三种当中的任意一种、任意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但前提是必须要有住宿,且其他三种至少有一种存在),其他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判定条件,那就是:住宿与其他使用功能之间未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如果住宿与其他使用功能之间设置了有效的防火分隔,即便其他三种空间都存在,也不能称之为“三合一”场所)。

  是指将住宿场所与小型生产加工、修理或可燃物品仓库混合设置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住宅建筑。

  是指将商业经营与员工住宿混用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民用建筑,包含在住宅建筑内进行商业经营活动或在商业经营用房内同时容留人员住宿两种情况。

  是指员工住宿场所设置在餐饮及文化娱乐场所内,且未采取必要的防火分隔的建筑。

  大家路边常见的: 楼下吃饭 楼上睡觉的小餐馆、外面屋子加工衣服里面吃饭睡觉的小工厂、 把私人住宅改建为仓库和商铺等,且没有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 ,这些都是典型的 “三合一”场所 。

  可能有人就要问了:那什么是“有效的防火分隔”呢?简单理解就是 在住宿区域和生产/仓储/经营区域之间设置防火墙、 防火 楼板及防火门等进行相对有效 的 防火分隔 (两个区域之间不能有任何缝隙、孔洞, 防火墙和防火楼板 必须无开口,门必须是防火门,可以把住宿区和非住宿区的火和烟完全隔离开来) ,并且 防火墙、 防火 楼板 和防火门的耐火等级必须要能达到有关要求 (因此建议分隔用的 防火墙和 防火 楼板最好是使用砖混结构,切勿使用不耐火的材料来分隔,否则花钱整改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后达不到要求 ) 。我们共同来看看 国家强制性标准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 中对于“防火分隔”的内容介绍 (含条文解读) 。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5037-2022,自2023年6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中有关法律法规与本规范不一致的,以本规范的规定为准。

  2 建筑总平面布局的一般要求及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防火间距和消防救援基本要求;

  1.0.4 城镇耐火等级低的既有建筑密集区,应采取 防火分隔 措施、设置消防车通道、完善消防水源和市政消防给水与市政消火栓系统。

  1 建筑的承重结构应保证其在受到火或高温作用后,在设计耐火时间内仍能正常发挥承载功能;

  3 建筑内部和外部的 防火分隔 应能在设定时间内阻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建筑内的其他 防火分隔 区域;

  2.1.4 在赛事、博览、避险、救灾及灾区生活过渡期间建设的临时建筑或设施,其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灾区过渡安置房集中布置区域应按照不同功能区域分别单独划分 防火分隔 区域。每个 防火分隔 区域的占地面积不应大于2500m²,且周围应设置可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

  2.2.8 除仓库连廊、冷库穿堂和筒仓工作塔内的消防电梯可不设置前室外,其他建筑内的消防电梯均应设置前室。消防电梯的前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前室在首层应直通室外或经专用通道通向室外,该通道与相邻区域之间应采取 防火分隔 措施。

  2 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0m²,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应符合本规范第7.1.8条的规定;前室的短边不应小于2.4m。

  3 前室或合用前室应采用防火门和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别的部位分隔。除兼作消防电梯的货梯前室无法设置防火门的开口可采用防火卷帘分隔外,不应采用防火卷帘或防火玻璃墙等方式替代防火隔墙。

  4.1.1 建筑的平面布置应便于建筑发生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和避难,有利于减小火灾危害、控制火势和烟气蔓延。同一建筑内的不同使用功能区域之间应进行 防火分隔 。

  4.1.2 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铁车站、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应综合其高度(埋深)、使用功能和火灾危险性等因素,根据有利于消防救援、控制火灾及降低火灾危害的原则划分防火分区。防火分区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内横向应采用防火墙等划分防火分区,且 防火分隔 应保证火灾不会蔓延至相邻防火分区;

  2 建筑内竖向按自然楼层划分防火分区时,除允许设置敞开楼梯间的建筑外,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应按上、下楼层中在火灾时未封闭的开口所连通区域的建筑面积之和计算;

  3 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未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时,裙房的防火分区应按高层建筑主体的相应要求划分;

  4 除建筑内游泳池、消防水池等的水面、冰面或雪面面积,射击场的靶道面积,污水沉降池面积,开敞式的外走廊或阳台面积等可不计入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外,其他建筑面积均应计入所在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

  4.1.3 下列场所应采用防火门、防火窗、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1.00h的楼板与其他区域分隔:

  3 医疗建筑中的手术室或手术部、产房、重症监护室、贵重精密医疗装备用房、储藏间、实验室、胶片室等;

  5 除消防专用水泵房的 防火分隔 应符合本规范第4.1.7条的规定,消防控制室的 防火分隔 应符合本规范第4.1.8条的规定外,其他消防设施或器材用房。

  2 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专用水泵房应采用防火门、防火窗、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与别的部位分隔;

  3 除地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其他特殊工程中的地下消防专用水泵房可依据工程要求确定其设置楼层外,其他建筑中的消防专用水泵房不应设置在建筑的地下三层及以下楼层;

  2 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应采用防火门、防火窗、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与别的部位分隔;

  4 消防控制室的环境条件不应干扰或影响消防控制室内火灾报警与控制设备的正常运行;

  5 消防控制室内不应敷设或穿过与消防控制室无关的管线 消防控制室应采取防水淹、防潮、防啮齿动物等的措施。

  4.2.6 (规范正文)仓库内的防火分区或库房之间 应采用防火墙分隔 ,甲、乙类库房内的防火分区或库房之间应 采用无任何开口的防火墙分隔。

  4.2.6(规范条文解释) 本条规定了各类仓库中防火分区之间 防火分隔 的基础要求,以提高 防火分隔 的可靠性,有效控制火灾的蔓延。

  在丙、丁、戊类仓库内,不限制在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设置满足内部物流和人员通行等需要的开口,但要严格限制开口的大小和数量,且这些开口应尽量采用防火门分隔,以确保防火分区之间 防火分隔 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4.3.1 民用建筑内不应设置经营、存放或使用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商店、作坊或储藏间等。民用建筑内除可设置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附属库房外,不应设置生产场所或其他库房,不应与工业建筑组合建造。

  1 除汽车库的疏散出口外,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2.00h,且 无开口的防火隔墙和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性楼板完全分隔。

  3 为住宅服务的地上车库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地下车库的疏散楼梯间应按本规范第7.1.10条的规定分隔。

  4 住宅与商业设施合建的建筑按照住宅建筑的防火要求建造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商业设施中每个独立单元之间应采用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开口的防火隔墙分隔;

  2)每个独立单元的层数不应大于2层,且2层的总建筑面积不应大于300㎡;

  3)每个独立单元中建筑面积大于200㎡的任一楼层均应设置至少2个疏散出口。

  4.3.11 燃气调压用房、瓶装液化石油气瓶组用房应独立建造,不应与居住建筑、人员密集的场所及其他高层民用建筑贴邻; 贴邻其他民用建筑的,应采用防火墙分隔 ,门、窗应向室外开启。瓶装液化石油气瓶组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与所服务建筑贴邻布置时,液化石油气瓶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1m³,并应采用自然气化方式供气;

  4.3.14 交通车站、码头和机场的候车(船、机)建筑乘客公共区、交通换乘区和通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 乘客通行的区域内不应设置商业设施,用于 防火隔离的区域内不应布置任何可燃物体;

  4.3.17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的地下或半地下商店,应分隔为多个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的区域且 防火分隔 措施应可靠、有效。

  4.3.1 本条规定民用建筑不允许与仓库、生产场所组合建造,不允许设置经营、制作与储存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场所,以减少火灾危害。

  本条规定不包括独立设置并经营、存放或使用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建筑,不包括直接为民用建筑使用功能服务,在整座建筑中所占面积比例较小,且内部采取了一定 防火分隔 措施的库房,如建筑中的自用物品暂存库房、档案室和资料室等附属库房。

  4.3.2 本条规定了住宅与商业设施等其他非住宅功能组合建造时的 防火分隔 与布置要求。

  住宅建筑的设防标准与其他民用建筑有一定差别,一般要求住宅建筑独立建造。当住宅与商业设施、办公或其他非住宅功能场所组合在同一座建筑内时,需在水平方向和竖向采取 防火分隔 措施相互分隔,并使各自的疏散设施独立、互不连通。

  本条规定的“商业设施”包括各类经营性商业场所。住宅与不符合本条第4款规定的商业设施或其他非住宅功能合建时,除应符合本条规定外,不同功能部分的设防标准应分别按照各自的建筑高度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规划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等标准的规定。

  4.3.11 本条规定了燃气调压用房和瓶装液化石油气瓶组用房布置的基本防火要求。

  燃气调压用房和瓶装液化石油气瓶组用房属于散发可燃气体的甲类火灾危险性场所,应按照甲类生产或储存场所的有关要求设置在独立的建筑内,不应设置在其他建筑内,并采取对应的防爆与泄压措施和严格的 防火分隔 措施。其他防火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并依照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落实相应的防火和防爆措施。

  4.3.14 本条规定了交通车站、码头和机场的候车(船、机)建筑的乘客公共区、交通换乘区或通道的布置与 防火分隔 要求。

  交通设施中的公共区是在建筑内向乘客开放并供乘客使用的区域,包括进站和出站集散厅、候车厅(室)、售票处(厅)、行李和包裹托取处(厅)、旅客服务设施(问讯、邮电、商业、卫生)等。

  4.3.17 本条针对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的地下、半地下商店,要求采取较防火分区更严格的 防火分隔 措施,以减小实际工程中地下商店规模越建越大,并采用非实体防火墙分隔带来的巨大火灾风险。

  本条规定的“总建筑面积”包括营业厅的建筑面积、配套商品储存库房的建筑面积及设备房等其他为商店正常运行配套服务场所的建筑面积,不包括相邻布置的汽车库或独立分区的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分隔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的商店的可靠、有效措施及其具体实际的要求,可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确定。

  4.4.1 地铁车站的公共区与设备区之间应采取 防火分隔 措施,车站内的商业设施和非地铁功能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在站厅的乘客疏散区、站台层、出入口通道和其他用于乘客疏散的专用通道内,不应布置商业设施或非地铁功能设施;

  3 站厅公共区内的商业设施不应经营或储存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物品,不应储存可燃性液体类物品。

  4.4.2 地铁车站的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换乘通道、换乘厅与非地铁功能设施之间应采取 防火分隔 措施。

  4.4.1、4.4.2 这两条规定了地铁车站内配套商业设施、非地铁功能设施布置的基本防火要求。

  本规范既考虑了公众出行和生活的方便,也注意到地铁车站公共区为人员聚集的场所和火灾风险性高的情况,必须严控非地铁车站功能设施的布置。有关配套商业设施、非地铁功能设施布置的其他防火要求及车站公共区与设备区、非地铁功能设施的连通方式和具体 防火分隔 要求,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 51298等标准的规定确定。

  地铁车站内不同功能区域与非地铁功能设施之间应采取 防火分隔 措施。从站台层到站厅层穿越非地铁功能场所的楼梯或扶梯及设置在站厅公共区非付费区内联系非地铁功能场所的通道、开口、楼梯或扶梯,与所联系空间分别处于不同的防火分区和功能区,要采用防火墙或与防火墙防火性能等效的措施分隔,以保证不同功能区各自的消防安全。

  4.4.3 本条规定了地铁工程中重要用房的布置与 防火分隔 要求。本条规定的地铁工程中的场所均应为火灾时需要继续运行的房间。

  车站控制室、重要电气设备用房及火灾时仍需运作的房间,对确保地铁安全、正常运行和在故障或发生火灾时顺利展开消防救援行动至关重要,应分别单独设置,以确保这些部位不会受到其他区域火灾的影响,防止变电所和配电室等一些火灾危险性较高的部位在发生火灾时影响到车站公共区等区域的安全。

  4.4.4 本条规定了在车辆基地建筑的上部建造其他功能建筑时的 防火分隔 要求,以既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又保障消防安全。车辆基地通常占地面积大,车辆基地的建筑主要为存放、检修和维护地铁车辆服务,火灾危险性大部分较低。

  4.4.5 公路隧道和城市交通隧道的变电站、管廊、专用疏散通道、通风机房等辅助用房是保障隧道日常运行和消防救援的重要设施。当这些辅助用房和疏散通道设置在隧道内时,要采取对应的 防火分隔 措施与车行隧道分隔,以减小对隧道安全运作的影响,以及隧道内发生火灾时对这些房间或区域的影响。

  2 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丙类仓库,储存可以燃烧的液体的多层丙类仓库,每个 防火分隔 间建筑面积大于3000m²的其他多层丙类仓库;

  6.1.1 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的基础或拥有相对应耐火性能的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并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结构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防火墙与建筑外墙、屋顶相交处,防火墙上的门、窗等开口,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至防火墙另一侧的措施。

  6.1.1 本条规定了防火墙结构安全和构造及防火封堵的基础要求,以防止防火墙因其支承结构发生破坏而倒塌或失去阻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要保证防火墙在火灾时发挥作用,应确保防火墙的结构安全,相应支承框架的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应低于防火墙的耐火极限。

  防火墙要不要截断屋顶承重结构和高出屋面或凸出外墙,要根据屋面和外墙材料的燃烧性能而定,且对不同用途、建筑高度以及不同能抗住火焰的极限的屋面板的建筑有所区别。

  防火墙上一般不应开口。除本规范明确不允许开口的防火墙外,其他防火墙上为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必须设置的开口应采取能阻止火势和烟气蔓延的措施,如设置甲级防火窗、甲级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 防火分隔 水幕等。

  6.2.1 防火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层,防火隔墙上的门、窗等开口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至防火隔墙另一侧的措施。

  6.2.2 住宅分户墙、住宅单元之间的墙体、防火隔墙与建筑外墙、楼板、屋顶相交处,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至另一侧的防火封堵措施。

  6.2.3 建筑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应采取防止火灾沿外墙开口蔓延至建筑其他楼层内的措施。在建筑外墙上水平或竖向相邻开口之间用于防止火灾蔓延的墙体、隔板或防火挑檐等实体分隔结构,其耐火性能均不应低于该建筑外墙的耐火性能要求。住宅建筑外墙上相邻套房开口之间的水平距离或防火措施应满足防止火灾通过相邻开口蔓延的要求。

  6.2.4 建筑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处采取防止火灾通过幕墙空腔等构造竖向蔓延的措施。

  防火隔墙大多数都用在同一防火分区内不同用途或火灾危险性的房间之间的分隔,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一般低于防火墙的能抗住火焰的极限要求。防火隔墙要尽量采用不燃性材料且不宜在墙体上设置开口,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的防火隔墙应为不燃性实体结构,木结构建筑和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的防火隔墙允许采取难燃性墙体。

  6.2.2 本条规定了建筑内防火隔墙结构缝隙的防火封堵要求,以阻止火势越过防火隔墙蔓延。

  住宅建筑中的分户墙和单元之间的墙体是重要的防火隔墙,其他各类防火隔墙也是控制火灾在不同火灾危险性区域之间蔓延的主要设施,均需要确保其 防火分隔 的完整、有效。

  6.2.3 本条规定了建筑外立面的基本防火性能要求,以防止火势通过外墙开口上下或横向蔓延。

  建筑外窗等外墙上的开口是火灾通过外立面蔓延的主要途径,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火势从室内通过窗口等外墙上的开口向上、向下或横蔓延。主要的防火措施有:设置一定高度或宽度的窗间墙、防火挑檐或防火隔板,采用防火窗或防火门等,少数能够使用水幕等分隔和保护;对于木结构建筑与可燃性、难燃性外墙和屋面外保温系统,还应采取设置防火隔离带等针对性的防火措施。

  6.2.4 本条规定为建筑外幕墙的基本防火要求,以防止火势经外幕墙内的空腔蔓延。

  具有空腔结构的建筑外幕墙会导致外幕墙上下贯通,在火灾时不仅热烟和火焰局限在空腔内,而且易产生烟囱效应,甚至外幕墙自身燃烧并熔融滴落,使火势蔓延迅速扩大,扑救难度大。幕墙的 防火分隔 和封堵措施应根据不同幕墙构造和材料确定,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GB/T 51410的要求采取对应的防火封堵构造措施。

  6.3 竖井、管线 电梯井应独立设置,电梯井内不应敷设或穿过可燃气体或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及与电梯运行无关的电线或电缆等。电梯层门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2.00h。

  6.3.2 电气竖井、管道井、排烟或通风道、垃圾井等竖井应分别独立设置,井壁的能抗住火焰的极限均不应低于1.00h 。

  6.3.3 除通风管道井、送风管道井、排烟管道井、必须通风的燃气管道竖井及其他有特别的条件的竖井可不在层间的楼板处分隔外,其他竖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取 防火分隔 措施,且 防火分隔 组件的耐火性能不应低于楼板的耐火性能。

  6.3.4 电气线路和各类管道穿过防火墙、防火隔墙、竖井井壁、建筑变形缝处和楼板处的孔隙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防火封堵组件的耐火性能不应低于 防火分隔 部位的耐火性能要求。

  6.3.5 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管道、防烟与排烟系统的管道穿过防火墙、防火隔墙、楼板、建筑变形缝处,建筑内未按防火分区独立设置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中的竖向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的水平管段处,均应采取防止火灾通过管道蔓延至其他 防火分隔 区域的措施。

  6.3.1~6.3.3 这三条规定了建筑内各类竖井的基本防火要求,以保证建筑竖向防火分区的有效性,防止火势通过竖井蔓延。

  建筑中的管道井、电缆井、电梯井等竖向井道是烟火竖向蔓延的通道,有的自身还存在一定的火灾危险性,建造时要将不同类别的竖向井道独立设置,并使竖井的井壁具备一定能抗住火焰的极限。建筑内的每个电梯井均应各自独立设置,不允许敷设、穿越可燃气体和可以燃烧的液体管道,并且电梯层门应具备足够的耐火完整性能。

  为有效阻止火势在竖井内的蔓延,防止产生烟囱效应而加剧火势并导致快速蔓延至多个楼层,除不允许在层间隔断的竖井外,需在竖井的每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能抗住火焰的极限的不燃材料和防火封堵组件等分隔和封堵。防火封堵组件应能与相应构件或结构协同工作,具有与封堵部位构件或结构相当的耐受火焰、高温烟气和其他热作用的性能。不同管线在竖井内的敷设和防火要求,还需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3.4 本条规定了电线电缆、电气槽盒等及各类管道(如给水排水管道、输送可燃气体或可以燃烧的液体的管道、除尘管道及其他工艺管线、各类通风和防排烟管道)在建筑内穿越 防火分隔 处的防火封堵要求。

  各类建筑内敷设的各类管线在穿越防火墙、防火隔墙、 防火分隔 楼板处及其他 防火分隔 部位处的孔洞和缝隙,均需要采用防火封堵组件封堵,以确保 防火分隔 的有效性。各类缝隙和孔洞封堵的技术措施及要求,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GB/T 51410的规定确定。

  6.3.5 本条规定了各类通风和排烟管道在穿越建筑内不同 防火分隔 处的 防火分隔 与封堵要求,以防止烟气和火势经管道蔓延到不同 防火分隔 区域。

  建筑内防排烟系统的风管和排烟管道、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在穿越防火墙、防火隔墙、 防火分隔 楼板处以及其他 防火分隔 部位处均需要设置防火阀等 防火分隔 措施,以确保 防火分隔 的有效性。不同通风管道在穿越墙体、楼板等 防火分隔 处的防火措施不同,具体措施及有关技术要求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规划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等标准的规定确定。

  6.4.1 防火门、防火窗应具有自动关闭的功能,在关闭后应具有烟密闭的性能。宿舍的居室、老年人照料设施的老年人居室、旅馆建筑的客房开向公共内走廊或封闭式外走廊的疏散门,应在关闭后具有烟密闭的性能。宿舍的居室、旅馆建筑的客房的疏散门,应具有自动关闭的功能。

  5 多层乙类仓库和地下、半地下及多、高层丙类仓库中从库房通向疏散走道或疏散楼梯间的门。

  6.4.3 除建筑直通室外和屋面的门可采用普通门外,下列部位的门的耐火性能不应低于乙级防火门的要求,且其中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相应部位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1 甲、乙类厂房,多层丙类厂房,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和其他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封闭楼梯间的门;

  6.4.4 电气竖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垃圾道等竖井井壁上的检查门,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对于层间无 防火分隔 的竖井和住宅建筑的合用前室,门的耐火性能不应低于乙级防火门的要求;

  4 对于其他建筑,门的耐火性能不应低于丙级防火门的要求,当竖井在楼层处无水平 防火分隔 时,门的耐火性能不应低于乙级防火门的要求。

  6.4.5 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中代替甲级防火门的防护门、防护密闭门、密闭门,耐火性能不应低于甲级防火门的要求,且不应用于平时使用的公共场所的疏散出口处。

  6.4.6 设置在防火墙和要求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上的窗应为甲级防火窗。

  4 在同一 防火分隔 区域的界限处采用多樘防火卷帘分隔时,应具有同步降落封闭开口的功能。

  6.4.9 用于 防火分隔 的防火玻璃墙,耐火性能不应低于所在 防火分隔 部位的耐火性能要求。

  6.4.1 防火门尽管具有防火密封条,但该密封条要达到较高的温度才会膨胀将门缝封堵,在温度较低情况下不能有效阻止烟气透过。普通门没有严格的烟密闭性能要求,在火灾条件下很难保证宿舍、公寓、老年人照料设施、旅馆建筑中居室内人员的安全。本条规定了防火门、防火窗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以及居住建筑等具有住宿功能的房间门在正常情况下关闭后的防烟性能,以确保 防火分隔 的有效性,减少烟气对人员的危害。建筑内门、窗在正常使用时的启闭状态能够准确的通过使用需要确定。

  6.4.2、6.4.3 这两条规定了建筑内应采用甲级或乙级防火门的通用要求,以确保相应 防火分隔 部位的分隔有效性,有效阻止火势蔓延。除本条规定外,本规范其他条文对设置甲级防火门的部位还有具体规定。

  疏散楼梯间是火灾时人员从建筑内疏散到室外的疏散安全区,消防电梯的前室对于保障消防救援行动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区域均需要具有较高的防火、防烟性能,楼梯间分隔墙体的耐火极限一般都要求不低于2.00h。因此,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门均要求为耐火性能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仓库建筑内的疏散走道和楼梯间的设置与其他建筑有所区别。一般仓库中的库房通过疏散走道将建筑楼梯层上疏散楼梯间连通,不在库房内直接设置疏散楼梯间,以提高疏散楼梯的安全性能。

  6.4.4 本条规定了建筑中各类竖井在楼层上设置的检查门的防火要求,以防止火灾通过竖井蔓延。本条规定的竖井检查门的耐火性能要求,基于竖井在每层楼板处均有水平 防火分隔 。对于在楼层位置没有水平 防火分隔 的竖井,如燃气管道井、通风管井等,检查门的耐火性能应根据竖井及检查门所在位置的火灾危险性和建筑的高度等确定,且不应低于乙级。

  6.4.5 本条针对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的特殊分隔需要,规定了特种门使用时的耐火性能要求。

  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中的防护门、防护密闭门或密闭门厚重、不灵活,不便于紧急情况下开启,不应用作商场、展览厅、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疏散门。不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可以依据使用功能和分隔需要使用防护门、防护密闭门或密闭门,但这些门位于 防火分隔 处时,应具有与 防火分隔 部位耐火要求相当的耐火性能。

  6.4.6、6.4.7 这两条规定了在建筑中需要采用甲级或乙级防火窗的部位。

  防火窗一般用于建筑间防火间距不足部位的建筑外窗、屋顶天窗以及建筑内防火墙或防火隔墙上的观察窗、工艺窗和需要防止火灾竖向蔓延的其他外墙开口。不同部位对防火窗的耐火性能要求不一样。对于一些特殊位置的防火窗,耐火要求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6.4.8 本条规定了防火卷帘用于 防火分隔 时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以确保 防火分隔 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防火卷帘一般用于防火墙、防火隔墙上尺寸较大且在正常使用情况下需保持敞开的开口。

  6.4.9 防火玻璃墙可用于替代防火隔墙。本条规定了防火玻璃墙作为一种 防火分隔 构件应具备的基本耐火性能要求。

  6.5.1 建筑内部装修不应擅自减少、改动、拆除、遮挡消防设施或器材及其标识、疏散指示标志、疏散出口、疏散走道或疏散横通道,不应擅自改变防火分区或 防火分隔 、防烟分区及其分隔,不应影响消防设施或器材的使用功能和正常操作。

  6.6.8 除本规范第6.6.3条~第6.6.5条规定的建筑外,其他建筑采用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有空腔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时,保温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外墙外保温系统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的空腔,应在每层楼板处采取 防火分隔 与封堵措施。

  1 疏散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及其他影响人员疏散的凸出物或障碍物。

  3 在住宅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内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敞开楼梯间,并应采取防止燃气泄漏的防护措施;其他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内不应设置可燃或助燃气体管道。

  5 除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出入口、外窗和送风口,住宅建筑疏散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内的管道井检查门外,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内的墙上不应设置其他门、窗等开口。

  6 自然通风条件不符合防烟要求的封闭楼梯间,应采取机械加压防烟措施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7 防烟楼梯间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高层仓库、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不应小于6.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4.5㎡。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的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高层仓库、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不应小于10.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6.0㎡。

  8 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上的开口与建筑外墙上的其他相邻开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当距离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防止火势通过相邻开口蔓延的措施。

  9.1.3 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性物质的风管,不应穿过防火墙,或爆炸危险性房间、人员聚集的房间、可燃物较多的房间的隔墙。

  9.1.3(条文说明) 本条规定了在各类建筑中敷设用于排出含有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纤维等物质的风管穿越 防火分隔 处的防火要求,以保证防火墙等 防火分隔 的有效性,防止通过排风管道将爆炸危险性场所的火灾或爆炸引至其他场所。

  1 电气线路敷设应避开炉灶、烟囱等高温部位及其他可能受高温作业影响的部位,不应直接敷设在可燃物上;

  2 室内明敷的电气线路,在有可燃物的吊顶或难燃性、可燃性墙体内敷设的电气线路,应具有相应的防火性能或防火保护措施;

  3 室外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在进入建筑、工程或变电站处应采取 防火分隔 措施, 防火分隔 部位的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应低于2.00h,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11.0.4 扩建、改建建筑施工时,施工区域应停止建筑正常使用。非施工区域如继续正常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3 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热等动火作业前和作业后,应清理作业现场的可燃物,作业现场及其下方或附近不能移走的可燃物应采取防火措施;

  本条规定了未全部停止正常使用的既有建筑在改建、扩建期间的基本防火要求,以减少施工现场火灾,防止施工现场火灾蔓延至仍需正常使用的非施工区域。

  在既有建筑的改建和扩建现场,引发火灾的危险因素较多,火灾危险性较高,但相应的消防设施往往已经拆除、改变、关停或受到限制,难以在火灾时发挥作用。因此,既有建筑在改建、扩建时,一般应停止整座建筑的正常使用;建筑中在施工期间还必须正常使用的区域应采取 防火分隔 措施,并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火灾危险性因素,结合建筑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火管理等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施工区域在发生火灾和建筑既有消防设施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使人员疏散、火灾扑救仍具有良好的条件。

  “三合一”场所 因其占地少、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倍受生意人的追捧, 具有规模小、厂房小、人员密度大、火灾隐患大的特点,从消防角度看,“三合一”场所的危险性主要表现在场所 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耐火等级低,布局杂乱拥挤,管理混乱,从业人员自防自救能力差,消防车通道、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往往达不到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 ,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因火势蔓延迅速、人员难以疏散而造成 群死群伤 ,真可谓是 危机四伏 !

  很多“三合一”建筑未经建设规划部门统一规划、未经消防部门防火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部分建筑是住宅、出租屋改变用途而来,还有一些是违章搭建的临时建筑。存在耐火等级低,疏散逃生条件差,疏散楼梯被封堵,安全出口单一,消防设施缺乏,消防水源缺乏,灭火器材配备不足,住宿、仓储、生产等不同用途的房间之间没有防火分隔,可燃、易燃物品多等火灾隐患。

  很多“三合一”建筑存在多家使用、多家法人的现象,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表现为各使用单位各行其事,无专门人员负责消防安全,管理非常混乱。

  “三合一”建筑的业主往往一味注重生产经营效益,忽视消防安全管理。企业内未制定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未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不对员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一旦发生火灾,员工不知如何应对,后果十分严重。

  面对“三合一”场所,企业和场所的负责人、 业主、经营者务必要高度重视, 积极排查整改存在的隐患。

  存在“三合一”现象的场所,应釆用不开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和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1.5小时的楼板将住宿部分与非住宿部分完全分隔。当墙上确需开门时,采用常闭式乙级防火门。

  住宿部分与非住宿部分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疏散设施。场所内的疏散门应釆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并应确保在火灾时易于从内部打开。场所内要保持通道畅通,严禁占用、堵塞、锁闭安全出口,严禁违规设置防盗网、广告牌、铁栅栏。

  “三合一”场所除厨房外不应使用、存放液化石油气和烟花爆竹、油漆、汽油等易燃可燃物品。存放液化石油气罐的厨房应釆取防火分隔措施。厨房内应定期清理油烟管道,安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装置,严禁违规“气改油”,严禁使用醇基燃料。

  场所内所有的电气线路应满足用电设备的负荷要求,不应私拉乱接临时电气线路,电气线路应穿金属管、阻燃塑料管等,并安装漏电保护开关。

  建筑物的吊顶、墙面等装修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室外广告牌、遮阳棚等应釆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制作,且不应影响房间内釆光、排风、辅助疏散设施的使用。

  在疏散走道、住宿部分、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房间、疏散楼梯的顶部应使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场所内应配置灭火器、消防应急照明灯等消防设施设备,并保持完好有效。

  “三合一”场所必须另外设置室外疏散楼梯,且每层均应设置通向室外疏散梯的安全出口;当住宿人数不超过5人且建筑层数不超过四层的场所,可采取设置逃生窗,配置逃生梯、逃生缓降器或架设通往相邻建筑物的逃生通道等方式,作为第二逃生出口。